明年欧洲经济形势_2021欧洲经济形势
1.如何看特朗普之后的全球经济金融局势
2.欧盟峰会三大议题进展不一还存在哪些困难?
3.下周重磅及指标影响前瞻
4.论述二战后欧洲的发展,欧洲的现状与前景
5.我要拿人民币换欧元,现在换好么?还是在等等?
6.美联储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强化
7.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基本走向
8.列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次金融危机取的措施
赤字及其必然风险:债务和违约
在许多国家的公共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如果不是不可持续的话)的情况下,应对疫情危机的政策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相当于GDP的10%或更多。更糟糕的是,许多家庭和公司收入出现下滑,这意味着私人部门的债务水平也将变得不可持续,有可能导致大规模违约和破产。再加上不断飙升的公共债务水平,这一切只会让经济复苏相比10年前大衰退后那段时间更加乏力。
②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定时:老龄化问题
疫情危机表明,必须将更多的公共支出分配给卫生系统,而且全民医疗和其他相关公共产品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然而,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老龄化危机,未来为此类支出提供资金的话,将使目前没有资金支持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
③日益增长的通货紧缩风险
除了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外,这场危机还造成了商品大量闲置,人员的大规模失业,以及石油和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这使得债务紧缩成为可能,增加了资不抵债的风险。
④货币贬值
随着各国央行努力抗击通缩,并防范利率飙升(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债务累积)的风险,货币政策将变得更加非常规和影响深远。在短期内,需要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以避免萧条和通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去全球化和新保护主义带来的永久性负面供应冲击,将使滞胀几乎不可避免。
⑤数字化对经济造成更广泛的干扰
随着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或工作而收入减少,21世纪经济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为了防范未来的供应链冲击,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将把生产从低成本地区转移到成本更高的国内市场。但这一趋势非但不会帮助国内的工人,反而会加速自动化的步伐,给工资带来下行压力,并进一步助长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
⑥去全球化
这场疫情正在加速已经在进行中的巴尔干化和分裂化趋势。大多数国家将取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来保护国内企业和工人免受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疫情过后的世界将以对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和信息流动更严格的限制为标志。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在制药、医疗设备和食品行业,这些行业的为了应对危机,正在实施出口限制和其他保护主义措施。
⑦经济疲软导致民粹主义抬头
民粹主义***常常受益于经济疲软、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加剧。在经济不安全感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将强烈倾向于把危机归咎于外国。蓝领工人和广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将更容易受到民粹主义言论的影响,尤其是限制移民和贸易的提议。
⑧地缘战略僵局
疫情过后一个更糟糕的情况是,外交上的分裂将为美国与其对手之间的新冷战埋下伏笔。随着大选的临近,我们完全有理由预计,秘密网络战将大幅增加。由于技术是控制未来工业和抗击流行病的关键武器,美国私营科技部门将日益融入国家安全与工业的综合体。
⑨环境破坏
正如疫情危机所显示的那样,环境破坏对经济造成的破坏可能远远大于金融危机
反复出现的流行病与气候变化一样,本质上是人为灾难,源于卫生和卫生标准低下、自然系统被滥用,以及全球化世界日益增强的互联性。在未来几年,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的许多病态症状将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和代价高昂。
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警告称,这九种风险在疫情袭击前就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有可能引发一场完美风暴,将整个全球经济拖入十年的绝望之中。再过10年,当时间进入2030年后,技术和更有能力的政治***可能能够减少、解决或最小化这些问题,从而产生一种更具包容性、合作性和稳定性的国际秩序。但实现任何美好结局的前提都是,我们找到办法度过即将到来的大萧条。
如果全球经济真如Nouriel Roubini预测那样进入长期大萧条!
这对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重大利空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相对谨慎的策略对投资者可能更为合适。近期黄金ETF持仓仍在持续增加,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的持仓上周创下了了2013年5月份以来新高,这暗示中长线投资者仍青睐于增加黄金资产的配置,有望在中长线给金价提供支撑,也可能会使得金价短线的下行空间受到限制。
如何看特朗普之后的全球经济金融局势
美国次贷危机始于2007年下半年,到现在已过一年有余,其效应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短期效应;第二阶段为中期效应;第三阶段为长期效应。按照次贷危机阶段划分,全球经济目前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围绕这一问题,讲一讲次贷危机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穿插分析全球经济的现状及前景,以及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短期内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一)次贷危机在短期内显现出的主要特征
1.干预使金融市场恐慌得到初步遏制
次贷危机发生之初的主要表现是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严重的流动性短缺。为了遏制流动性短缺波及到整个金融市场,造成金融危机,发达国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干预。首先是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其次是降息,再次是减税。美国甚至进行了二战以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系列行政干预。的一揽子干预,基本上把次贷危机最初阶段的流动性危机化解。
2.防止金融危机成为优先目标
货币管理当局在控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物价稳定等目标时,首要的应是遏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但是,在次贷危机第一阶段,遏制通货膨胀成为次要目标,防止整个经济滑入金融危机成为首要目标。
3.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
2005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到2007 年下半年诱发了次贷危机。截至今年7月,房屋开工率在继续下降,房屋的销售情况继续恶化。国内国际对于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判断分歧非常大,大多数国际机构和私人商业机构认为,今年底或明年初有可能触底,但触底不一定反弹。
4. 短期内发生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次贷危机第一阶段对实物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渠道向实体经济的传递,最直接表现为金融市场上的信贷紧缩。衡量市场信贷紧缩的诸多指标中,重要的是公司债券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之间的差别。差别越大,表明公司债券风险越高;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继续扩大,表明金融市场紧缩趋势仍然在继续恶化。但去年10月作出 “短期内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的结论,现在来看仍可坚持。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短期影响
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今年,继第一季度出现0.9%的低速增长后,二季度又出现3.3%的高增长。这主要是美联储在背后干预的结果,其中减税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减税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刺激了消费,这是美国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短期的经济刺激,尤其像减税,一般持续6~8个月,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到第三季度减税效应有可能消失,私人消费投资在第三、第四季度会进一步下降。
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家庭可支配实际收入急剧上升。7月份开始有下滑趋势。实际上美国通过金融渠道投资为经济增长的贡献,1~3季度一直为负数。而促进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高速增长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出口高速增长,达到3.1%;二是消费。鉴于减税效应将逐步消失,美元汇率出现了触底,对欧元、对日元汇率正在回升,因此美国经常账户贡献度会减少。今年三四季度和明年初,仍然不排除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
与实物经济相比,在虚拟经济方面,首先表现为金融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现已波及到证券市场出现下降,但和我国股市相比幅度不大。
二、次贷危机将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次贷危机中期,突出特征是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今年7月,美国消费价格指数达到5.5%,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扣除能源、农产品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说明美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外部的传递,包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也是这样,欧洲中央银行认可的欧元区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是2%,超过2%就会危害整个经济的发展。
日本经济受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困扰,最近也出现了上涨,虽然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刚刚过零,但截止到今年6月,名义消费物价指数已接近1.9%。因此,目前和下一阶段全球通货膨胀趋势将会继续加强。原因有多种,一是经济自身,更主要的是和全球农产品、大宗商品以及能源价格上涨紧密联系。因此,防止通货膨胀将是发达国家的首要政策目标,有可能提高利率。
究竟是经济衰退的风险大、还是通货膨胀的风险大。如果能确认经济衰退的风险不大,治理通货膨胀也就是维持物价稳定。在过去20年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首要政策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低物价保持下来。如果各国中央银行把通货膨胀目标放在次要地位,便有可能出现成本上升,由此,就会像上世纪70年代能源价格上涨或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公众为保证利益要求提高工资。各国中央银行决不会冒此风险把过去20年来所建立的信誉毁于一旦,当实物经济处在稳定状态,治理通货膨胀就会是优先目标。
我们认为,次贷危机中期对实物经济的影响将逐渐从投资领域,即金融领域扩展到私人消费。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更多是流动性短缺,到第二阶段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跌,个人的消费支出,个人的收入,证券市场的下跌,通过财富效应将会影响到个人收入,以及个人预期的收入,进而将使个人的消费欲望降低,私人消费放慢,进而通过这个渠道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经济是由70%私人消费拉动的,因此,一旦私人消费出现了问题,美国经济放慢或者衰退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今年7月,美元汇率走强,人们似乎看到美元触底,但又很难判断美元已经由此出现上升周期。这种情况与美国、日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走势相关。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高达3.3%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和日本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以及美国次贷危机风险初步遏制的预期,使得人们开始看好美元。但是,由于美国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以美元走强的趋势能否顺利出现V字形反转,现在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次贷危机中期效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向这方面发展。
总体来看,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多中期阶段中,整个发达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实体经济的走势不容乐观,最直接的逻辑是说,发达国家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必然提高利率、紧缩货币,这对实物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影响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
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所不同的是,基于市场经济自身发展,次贷危机亦逐步地发展、演变形成。从房地产市场的最初繁荣诱发信贷紧缩,信贷紧缩逐渐波及到证券市场,再波及到实物经济,这是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因此,它的恢复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是和20年前发达国家放松金融业管制密切相关的。由于放松管制,使得银行以所谓金融创新作为在国际金融市场赚钱的主要手段,从而使得银行通过资产的证券化,人为地把风险压低。相应的信用评级机构把房地产发行风险级别提高,显然是和该机构行为无人监管或是监管不利联系在一起的。
做企业的都知道,风险在金融市场上和价格连在一起,风险降低了,也就是风险定价低了,如果回到正常的价格水平上,风险定价上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过去20年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通过负债消费,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非常低。目前,全球的融资成本正在上升,如果使金融自由化风险回归到正常水平,由此有可能会影响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负债消费模式。过去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就是美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我国的大量出口就是靠美国经济需求拉动的,即使出现微小的变化,对全球经济增长,对中国的经济出口增长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势,除了受次贷危机影响外,还有几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房地产与次贷危机向欧洲国家蔓延。近年来,欧洲国家最具有增长活力的英国、冰岛、爱尔兰、西班牙,背后的支撑都是靠房地产。今年第二季度以后,原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特别疯狂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调整的趋势,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覆辙?这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如果重蹈美国次贷危机覆辙,欧洲经济就有可能出问题。然而,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并不像美国靠资产证券化发展,更主要的是欧洲国家,如德国没有太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问题。所以,只要德国经济不出大问题,欧洲经济、房地产和次贷危机蔓延的风险就不会太大。
第二,全球利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次贷危机中期后,发达国家将会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的目标,为此,将会提高或至少不再降低利率,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将会是全球性的金融利率走势。到现在为止,一切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印度、韩国,已经开始进入体系过程中,欧洲中央银行已经提高一次利率,只有美联储在观望。总体来说,全球利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呈缓慢上升趋势。
第三,未来高油价走势仍呈常态。目前,国际上对于油价走势的看法分为两大阵营,且分歧很大。油价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从100美元以下上升到147美元的疯狂上涨。对此,发达国家成员将其归结为供求失衡。从供给方来看,欧佩克供给不足,因此国际能源组织一直让欧佩克增加产量;从需求方来看,中国、印度等国家需求过于旺盛,正是由于供求失衡,导致这一轮油价的上涨。而发展中国家和欧佩克成员认为,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投机造成的。7月份,油价从147美元跌到110多美元,跌幅高达20%,全球供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显然金融市场投机论更有说服力。
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油价有可能下降,但绝不可能回到最初状态,高油价仍然是常态。只要跌破100美元,欧佩克国家有可能出现限产措施,考虑到目前欧佩克全球能源价格控制越来越强、供求差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如果出现限产,完全可以主导未来油价的走势。所以,有可能在未来还维持在100美元,或在100美元上下继续波动。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1. 出口增速放慢
使出口增速放慢的因素有国际与国内两种。国际因素与美国、欧洲、日本经济增长率放慢有关系。但是,还要关注国内因素。最新海关统计,前不久中国在一些主要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因为,仅仅是周期性的下降不用担心,待走出低谷,增长率自然就回升了,这是无法干预的。但是,份额下降说明出口竞争力出了问题,而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出口退税率在降低,《最低工资法》使工资水平上升,治理污染、降低能耗等措施叠加在一起正在对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围绕出口增速问题,更需要关注国内问题,即国际外部需求变化出现下降,是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事,但企业如何应对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出口竞争力出现下降,即使在未来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有可能面临非常被动的局面。
2.通货膨胀输入压力加大
过去几个月,中国通货膨胀在迅速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国际因素。这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不太担心,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在经济学中,只有核心消费物价指数过高,才真正体现经济过热,如果仅仅是名义上的CPI过高,只是外部冲击,待周期性的回落之后就正常了;但是中国不一样,因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的,只要涨价老百姓就反对。因此,中国面对CPI和国外面对CPI的困境完全不一样。我们面对的通货膨胀,即使是输入型的,压力亦非常大。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再考虑到国际经济过热的双重压力,宏观经济政策的压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3.对资本市场的心理冲击
中国的资本项目、资本流动没有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股票市场在过去几个月中出现股灾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股票市场的跌幅,美国不到15%,而我国是60%多,全球第一,很显然这和心理冲击是有关系的。之所以造成心理冲击,这和改革开放30年期间经济没有遇到大的冲击有关系。19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由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很低,我们很容易应对过去了;而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在全球经济互动的格局下,使人们突然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对中国的冲击更多地是心理上反映过度的现象。
4.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热钱流动
在早期,我们更多的担心是源源不断地热钱流入,而近期开始担心热钱流出怎么办?如果热钱大量流出,要看是持续性的还是短期的,如果是持续性的,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比热钱流入还要可怕,如日本经济当初就是因为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即以热钱流出为导火线,导致资本泡沫崩溃,形成长达15年的经济衰退。
在美元汇率和热钱流出的大环境下,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尽管国际上认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大致已经接近均衡汇率,人民币兑日元、欧元,尤其兑欧元升值的幅度并不大,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了百分之二十几,这对欧盟压力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不大,兑欧元不排除继续升值的可能。
5.外汇储备保值和升值的风险在加大
目前,有10余万亿人民币投资的保值和升值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过去两年中,很多人提出面对全球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以及全球经济衰退低迷的状况,可以利用有利时机把资产投出去赚大钱、抄底,实际运行的结果,抄底的风险仍然非常大。最明显的是两房投资,美国公布了中国在两房债券投资中高达3000多亿元,但到现在说不清是在美国房地产调整前进入的,还是2007年次贷危机前后进入的,这反映出我们对全球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金融风险估计还有很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像对黑石的投资,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投资,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必须有充足的风险意识。
换句话说,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全球经济泡沫崩溃的情况下,投资海外也并非遍地是黄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是外汇储备增值和保值的重要内容。此外,在运用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时,我们还可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制度约束。虽然他们在喊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但真正到中国大规模主权基金对外投资进入时,他们将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且不说金融领域会限制,即使进入实物领域,仍然会有非常多的限制,如何应对保值升值的风险,这是新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2008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的讲话)
欧盟峰会三大议题进展不一还存在哪些困难?
关于特朗普新政,他认为可以理解为内政和外交。内政方面应该是加强经济建设,投资可能会在美国社会比较困难的一些产业。而中国可以挖掘一下美国传统的产业,并且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7%,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
中国如何走出困境?祁斌认为中国今天的金融结构是80:20,80%的商业银行,20%的资本市场,这远远不够。还有很多腐败问题,和我们的配置方式高度相关。他建议中国要进一步改革经济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让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金融体系背后是经济体制,只有加快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可持续。
第一个既有体制和无法忍受的现实。希拉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她相当于中国男足的主力球员,觉得自己踢得挺好,还申请做队长兼教练,带领大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谁信呢?这是她的最大问题。
第二个就是希拉里是一个标准的政客,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讲。特朗普讲了很多离经叛道的话,仔细一听,话糙理不糙。
第三,美国信基督教,美国的社会非常正经传统,甚至有点正经。突然要接受一个有严重问题的人做总统,这个社会还是有点转不过弯来,但是没有办法,现实太痛苦了,大家就认了。
第四,意识形态和实事求是,希拉里一直是意识形态领先,特朗普稍微有点实事求是,希拉里派有一个比较经典的逻辑,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别的国家没有美国那么民主,所以没有任何理由超过美国。他们是白人,我们是黄种人,没有理由发展得比他们好。我是上海人,你是乡下人,你怎么能超过我?我相信上海同志不是这么想的,但是上海有一些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事实上苏北的经济远远超过了上海。
美国的经济学家是比较接受和欢迎中国的崛起。一个国家如果走上了世界经济的道路,他的崛起和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而且通过全球相互的贸易和投资,这种成长和崛起能够让全世界都能受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对立,就是自媒体和传统媒体高度的分离,美国的日报支持希拉里的有229份,支持特朗普只有9份。我们到美国打开报纸,所有的人都在嘲笑特朗普,唯一好像试图客观评论的,是福克斯新闻。
美国现代政治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在美国见了布隆伯格,他的助手跟我说,如果早知道这两位会出那么多的状况,还不如自己接着选,没准就选上了。很多美国的精英觉得竞选成本太高了,在美国小大市场发展阶段,又很难有所作为。唯一能调动的就是财政的动用,还是要经过两会的批准,参议院和国会如果跟他是不同党派,这个掣肘是非常严重的。
再就是公德和私德,作为政治家有些人有私德和公德的问题,美国的部分人原谅了特朗普私德问题,没有原谅希拉里的邮件门的问题。特朗普的上台,是美国第一个非典型政客成为美国的总统,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的非典型美国政客参加竞选。
我们简单理解特朗普的新政,就是内政和外交。内政方面应该是加强经济建设,洛杉矶机场还不如中国云南丽江的机场好。我是从纽约坐火车去的波士顿,这个火车实在无法容忍,第一是慢,第二是不准时,第三是一小时一趟,第四是你没法站起来,因为晃得厉害。一路上我就想,美国人民太需要中国人帮他建高铁了。我跟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吃了一个晚饭,讨论中国与美国双边合作的问题,他说美国有一个担心,如果你们把中国工人全拉过来了,那么美国就没有增长了。现在中国工人出去打工一年的成本是20万美元,就是公司给提供的,这个成本很高了。
我们可以去美国投资双方都能够受益的产业。特朗普挖了民主党老巢的三个墙角,为什么三个州会叛变,因为这三个州的蓝领工人实在是受不了。特朗普一定要对他们有所交代,交代的一个办法,就是可以去投资可能会在美国社会比较困难的一些产业。明年我要跑这三个州,挖掘一下传统的产业,我相信特朗普会愿意批准的。我们做这些大家都能接受、共赢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可以做很多。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七分之一,后来查了一下数据,不是七分之一,是7%,所以大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把这些能够促进大家合作和能走到一起的事情做好一点。
全球化是不是一种倒退,这是一种反思。一个人可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简单回顾6月份发生的问题,从英国脱欧开始,出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愤怒政治”,或者是非理性的政治,或者是情绪化的政治,这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此后发生的一系列的,包括特朗普当选,包括意大利公投。还有在法国和荷兰兴起的民粹,大家对现状都非常不满,先做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举动。
最后,人类社会怎么能够走出困境?我是若干年以前在西班牙一个小镇看到了一个教堂,这个教堂竟然有一半是基督教的教堂,另外一半是清真寺,让我非常震惊。人类曾经有一个非常短暂的时光,基督徒、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在这里和平相处,最后人类的文明只能靠和解和宽容,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和解的过程有一个相互的两难。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你可以看到欧洲经济的复苏是非常缓慢的。今天讨论中国经济是6.5%还是6.7%,欧洲经济增长在过去10年增长了5%都不到,可以想像欧洲人的痛苦。所以现在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交织的,因为经济没有复苏,所以大家非常难受。因为这种地缘政治的缠绕,又使得经济不能复苏,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与此同时,显然还在泥潭里的经济就是日本,日本安倍经济学一个很大的发明,中国话就是打鸡血,希望通过打鸡血创造奇迹,过两天一看是没有效果的,奇迹果然没有发生。所以日本经济仍然在泥潭中。
二、中国今天还是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国今天的金融结构是80:20,80%的商业银行,20%的资本市场,远远不够。我们现在有很多腐败问题,跟我们的配置方式也是高度相关。中国要进一步改革我们的经济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让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
讲了这么多,李稻葵教授给我布置的演讲任务是“特朗普之后的经济金融局势”。2007年IMF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是非常发人深省的。他们研究了1960年到2007年17个OECD国家经过的近80次经济金融危机,并统计了这些国家危机之后复苏的速度。每次反弹最快的四个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每次反弹最慢的是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前四个国家正好是17个国家里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占比最高的国家,而后四个国家则是金融结构中银行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前四个国家配置方式比较市场化,每次危机之后复苏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后四个国家配置的方式非市场化,金融危机之后很难复苏。
所谓大国的崛起,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碰到危机,或者是挫折,是一个正常的事情,每次碰到危机和挫折之后,都能复苏,或者是很快的复苏,久而久之就崛起了。机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配置方式,要比较市场化。通过分析特朗普当选后的世界局势,还有过去这些年看到的一些地缘发展变化,我们得到了一个基本的结论:中国今天还是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这是第一。
金融体系背后是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加快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这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可持续。
下周重磅及指标影响前瞻
为期两天的欧盟冬季峰会15日闭幕。会议在“脱欧”谈判和欧洲防务一体化两个问题上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欧元区改革问题上未能凝聚足够共识。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此次进展如何,欧盟未来在这些问题上均面临困难或不确定性。
开启第二阶段“脱欧”谈判
除英国以外的欧盟27国***15日宣布,英国“脱欧”第一阶段谈判已在“分手费”、爱尔兰与英国北爱尔兰地区间的边界、公民权利等核心议题上取得“足够进展”,可以开启第二阶段谈判。这被认为是本次峰会的最大成果。
第二阶段谈判将主要聚焦英国“脱欧过渡期”以及英欧未来关系。分析人士认为,第一阶段谈判的结束标志着“脱欧”谈判进入深水区,英欧双方将就这些焦点问题以及第一阶段尚未完成的谈判继续展开深度博弈,谈判难度将更大。
意大利总理真蒂洛尼表示,第一阶段谈判还留有“尾巴”,包括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在多个领域签署的协议,以及英国参与的与欧盟有关的国际协议,因此接下来的谈判会“非常困难”。
关于“脱欧过渡期”的安排,欧洲理事会秘书处15日向理事会提交的一份下阶段“谈判指导方针”规定,欧盟现行的管理、预算、监督、司法等规章制度将继续在英国适用,包括欧洲法院的管辖权。而英国“脱欧”强硬派先前多次宣称,英国不能既向欧盟交钱还接受欧洲法院的管辖。可以预见,在这一议题上,双方未来的博弈将更趋白热化。
关于英欧未来关系,双方将以签订综合性经济贸易协议的“加拿大模式”和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挪威模式”为基础展开交锋。
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玛丽亚·德默齐斯认为,“加拿大模式”不符合英国“脱欧”的预期,因为这种模式不能为英国金融机构提供欧盟牌照;而“挪威模式”虽能满足英国的大部分需求,包括为金融机构提供欧盟牌照等,但需要英国接受统一市场人员自由流动。但据英方官员透露,上述模式都不适用于英国,英欧关系需要量身定制。这无疑加大了双方谈判的难度。
“永久结构性合作”正式启动
峰会首日,除英国、丹麦、马耳他以外的欧盟25国举行了开展防务领域“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仪式。
今后,25国将共同发展防务能力、投资防务项目以及部署军事行动。25国已提交的17个项目清单显示,它们将在军事培训、网络安全、后勤支持、救灾和战略指挥等方面开展合作。欧盟委员会设立的总额55亿欧元的欧洲防务基金将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标志着欧盟国家向更加紧密的防务合作迈出了关键步伐。欧洲理事会图斯克评价说,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进展寥寥的欧洲防务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北约过去一直打压欧洲防务一体化,但此次对“永久结构性合作”表示支持。出席了本次峰会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欢迎欧洲更强大的防务”,并强调欧盟防务建设与北约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永久结构性合作”有助于跨大西洋盟友公平分担军费,解决北约的当务之急,但欧盟发展军事能力并不等于取代北约,欧洲脱离美国和北约实现自主防务的前景还十分模糊。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托马什·瓦拉谢克认为,“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下的合作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都会参与所有项目,因此离在欧洲范围内改进防务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该框架现阶段的最大效用是欧盟各国加大防务投入力度。
欧元区改革前景不明
在峰会第二日,除英国以外的欧盟27国***还讨论了欧元区改革,但未能取得成果。
图斯克表示,欧元区财长们在今后6个月内将继续讨论意见分歧最小的领域,致力于将目前的“欧洲稳定机制”向“欧洲货币基金”扩展,为欧元稳定提供支持。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当天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德法两国将在明年3月前就欧元区改革达成“共同立场”,并希望欧元区19个成员国在明年6月前达成欧元区改革“路线图”。
欧盟委员会本月6日发布深化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行动路线图和具体措施,希望通过将金融危机期间建立的主权援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变为拥有更广泛权力的“欧盟货币基金”来强化单一货币区域,同时向处于经济困难中的成员国提供更多支持。
这一路线图得到马克龙的支持,默克尔也表态积极。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路线图涉及欧盟财政事务,意味着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要出更多资金。鉴于这一问题在德国的政治敏感性,欧盟委员会的改革方案可能受阻。
此外,德国目前仍然陷在选举后的组阁困境之中,默克尔难以出台任何重大决策,这也增加了欧元区改革前景的不确定性。
论述二战后欧洲的发展,欧洲的现状与前景
重要经济数据一览
6月28日周一关键词:开盘情况,美联储威廉姆斯讲话
待定 欧盟公布夏季经济预期。
21:00 FOMC永久票委、纽约联储威廉姆斯出现国际清算银行专家小组讨论。
23:00 欧洲央行副行长金多斯发表讲话。
欧洲时段,市场经济数据稀少,料市场波动幅度会非常有限。
6月29日周二关键词: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德国6月CPI,美国咨商会消费信心
21:00 2021年FOMC票委、里奇蒙德联储巴尔金发表讲话。
欧洲中央银行10日决定维持主导利率和购债不变,并上调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但认为中期通胀前景并未改变。欧洲央行当天将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从3月预测的4%上调至4.6%、明年经济增速预期从4.1%上调至4.7%。欧洲央行还预测,今明两年,欧元区通胀率分别为1.9%和1.5%,较3月预测分别上调0.4和0.3个百分点;核心通胀率分别为1.1%和1.3%。欧洲央行表示,近几个月欧元区通胀率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低基数效应、短期因素及能源价格上涨等,预计通胀水平将在今年下半年进一步上升,之后会随着临时性因素消退而下降。
感知通胀率和官方通胀率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是因为经济专家们在计算前者时,根据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对部分商品和服务进行了大量加权。其中燃油权重约占10%,几乎是德国联邦统计局的3倍。而近期通胀率急速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燃油价格的飙升。
分析表示,与去年同月相比,燃料价格在今年5月上涨了27%。去年此时,油价曾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而一度暴跌,现在又已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再次上涨。此外,我们已经结束了封锁期,人们的流动性再次提高,加油的频率也就更高。这意味着人们对油价的上涨也更加敏感。一项代表性调查结果也显示,66%的消费者认为本轮通胀与油价有关。
分析还预计,未来几个月内,德国商品和服务价格还将继续上涨。现在餐厅、酒店都重开了,店主们可能会提高价格,尤其是因为预计会迎来强劲需求。这一推断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
分析指出,美国经济预期会出现更强增长,预计失业率将录得净降低的消费者人数创下 历史 新高。尽管通胀预期在6月初有所下降,通胀上升仍然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分析指出,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大幅上升提供了动力。由于经济前景的改善以及通胀预期趋缓,美国消费者情绪在6月初的上升幅度超过了预期。此外,随着旅行限制的取消,气温回暖以及 健康 担忧的弱化,消费者的情绪更加乐观。
而对于近期美国创下新高的通胀,已经有市场人士指出,这并不是美联储所说的“暂时性”通胀。美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Michelle Meyer指出,随着劳动力短缺和通胀迹象不断出现,美联储和市场的自信都在变得越来越令人难以信服,未来更持续的通胀正从此刻开始打下基础。
6月30日周三关键词:中国官方制造业PMI,英国第一季度GDP,德国就业数据,美国ADP就业,加拿大4月GDP,美国EIA库存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向好。一份调研结果预计,2021年二季度经济增速为12.2%左右,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9.4%。分析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速会同比上升,有低基数因素,工业、投资、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在改善,经济恢复的平衡性和内生动能趋于增强。时至年中,不少机构发布了经济预测报告。数据显示,近10家市场研究机构对今年二季度GDP增速的平均预测值为8.6%,其中最大值为12%,最小值为7.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5%,较今年3月份的预测7.8%上调了0.7个百分点,这一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凸显了经合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信心。OECD表示,得益于中国有效控制肺炎疫情,众多行业加速开放,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进一步的开放姿态与举措将助力中国持续吸引外资流入。而且,中国在吸引外资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稳外资”仍是中国一项重要政策目标,在传统行业和制造业等领域,引进外资将有助于技术升级、改善组织管理以提高效率。
世界银行6月8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称,中国的复苏已从公共投资扩大到消费,由于出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被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预计中国今年增速将加快至8.5%。
关于英国经济,英国央行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随着疫情限制的取消,英国经济将在2021年获得7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英国央行公告表示,抗疫资金的额外支出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今年的经济预计将扩大7.25%。
英国经济专业人士预计,随着商业繁华街道重新开放,为小型消费热潮铺平道路,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加快。英国疫苗快速推广也有力提振了消费者信心。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强调,在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济复苏是可持续的之前,将持续实行低利率政策,不会提高利率。
关于德国就业。经过漫长的疫情危机,德国就业市场如今终于出现复苏的迹象。数据显示,今年5月,德国失业率下降至5.9%,总失业人数为270万人,比4月份减少8.4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2.6万人。德国联邦劳工局局长西勒表示,这是劳动力市场全面复苏的第一个迹象。虽然形势正在慢慢好转,但疫情危机的影响依然深远。
由于加拿大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加之国民家庭现金储蓄充裕,投资者,在加拿大央行的下一个紧缩周期内,利率峰值将数十年来首次攀升至之前的峰值以上。加拿大央行的关键利率峰值,一直低于之前的水平。但这可能会在下一个周期发生变化,因为全球各国支出正创 历史 新高,令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的前景更加乐观。
为刺激经济,加拿大将在3年内支出1010亿元,约占GDP的5%;而则提出了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支出。更高的加息峰值,可能会令加拿大央行具备更多应对下一次经济衰退的实力,还可能刺激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推动储蓄和投资而不是借贷。
加拿大央行已暗示,可能会在明年下半年,从0.25%的 历史 低点开始加息,这个时间大大早于美联储预测的2023年加息。
7月1日周四关键词:中国财新制造业PMI,法国、德国,英国制造业PMI数据,美国初请失业金数据,美国ISM制造业PMI
香港证券香港回归纪念日,休市一天。
加拿大国庆日,休市一天。
待定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举行会议。
当前美国制造业表现逐步向好,虽然如此,但制造商仍在努力获取原材料和招聘合格工人,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价格。制造业的强劲表现支撑了经济学家对第二季度两位数增长的预期。由于疫情使美国人留在国内,需求从服务转向商品。由于接种疫苗和提供的数万亿美元救济资金使经济更广泛地重新开放,需求仍保持强劲。
分析表示,6月份美国经济进一步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虽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出增长和新订单流入均已脱离峰值,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能限制,而非经济降温限制了企业应对需求的能力。尽管价格指标也从5月份的 历史 高点下滑,但很明显,经济仍在继续火热运行。
7月2日周五关键词:美国6月非农就业报告
欧洲时段,投资者稍加留意欧元区的5月PPI,不过在重要数据公布前,料市场波动比较有限。
纽约时段,市场迎来了影响本周行情走势的最为重要的经济数据,美国6月非农就业报告。数据的好坏将直接大幅度的影响市场行情的走向。
尽管美国就业市场正在复苏,但复苏的程度仍然不及市场预期。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由于继续强制企业关闭以遏制疫情大流行,美国就业人口大幅度减少。随着疫苗接种的进展和病例、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就业一直在继续改善。
分析表示,劳动力市场迅速收紧可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个中期问题。虽然新增就业不断增加,但美国失业率持续上升,且雇佣率低迷。很多企业还公开谴责了劳动力短缺,理由是儿童保育问题、对疫情的持续担忧以及刺激带来的失业增加。劳动力短缺迫使一些公司提高工资,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奖金,并促使一些州官员宣布提早结束提高失业。
美联储最近上调了通胀预期,并提前了加息时间表,目前预计2023年将有两次加息,因为美国的通胀率正处于几十年来的高点。
分析称,目前美联储似乎相当坚决地坚持这一路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松,并尽可能维持流动性,但撤回流动性的速度非常非常缓慢。分析认为,考虑到现有的估值指标,任何扰乱金融市场的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都是金融市场在中期面临的真正问题。
除了美国的非农就业报告,其他美国数据,包括美国贸易帐,耐用品订单和工厂订单,投资者都要稍加留意。
7月3日-7月4日周六和周日:无重大消息
本文源自汇通网
我要拿人民币换欧元,现在换好么?还是在等等?
马歇尔(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该因时任美国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和策划该的是美国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马歇尔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该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当该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不无关系。同时马歇尔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马歇尔的执行
一批实质性的援助在1947年1月交付,目的地是希腊和土耳其。这不仅是因为那里被视作抵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线,还因为这两个国家已经从杜鲁门主义中受益,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前期援助。起初,向这两个国家的力量提供援助的是英国。但由于其自身的经济情况此时已相当糟糕,难以坚持下去,于是英国请求美国来继续承担这一责任。
马歇尔全文的第一页 1948年7月,经济合作总署开始进入正式运作。同年,这一组织发布了它的使命声明(mission statement),内容包括:推进欧洲经济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美国,因为其经济利益需要欧洲足够富裕,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以输入美国商品)。而经济合作总署(以及马歇尔)的另外一个没有被官方承认过的目标,则是对苏联势力在欧洲不断扩张的影响进行遏制,特别针对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势力的增长。
马歇尔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所有资金由所在国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每个参与国的首都都会驻有一名经济合作总署的特使。这一职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声望的美国籍商界人士出任。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议。经济合作总署不仅鼓励各方在援助资金的分配上进行合作,还组织由、工商业界以及劳工领袖组成的磋商小组,对经济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决定援助资金的具体流向。
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在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了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而随后的几年内,在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逼迫下,美国还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建欧洲各国的军备,且这一数字逐年增长。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
同时设立的还有对应基金(counterpart fund),这一项目的作用是将马歇尔的援助资金转换成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按经济合作总署的章程规定,不少于60%的基金数目应用于制造业的投资。这一点在德国最为突出。在当地的调控下,这部分基金大多用于向私人企业,从而使它们在推动重建进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笔基金在德国的再工业化过程中也起了核心作用。以1949-50年为例,德国煤业投资总额的40%是由这个基金提供的。对的企业来说,他们须按期偿还。而在偿还后,这部分资金又会很快被再次贷出。在当时,这一过程是借德国国有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的名义进行的。这一基金后来转由德国联邦经济部(Federal Economics Ministry)管理。到11年,其数目仍有100亿西德马克。而在1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30亿德国马克了。通过这一循环信贷系统,截至1995年底,这一基金中已有大约1400亿德国马克的资金以低息的形式贷给了众多德国公民。而剩下的40%对应基金则用于偿还外债、稳定货币以及投资非工业项目。法国对对应基金的使用最为广泛。他们主要将这笔资金用于抵消财政预算赤字。不仅在法国,其实在大多数其他参与国家内部,对应基金中的款项大多被作为的一般收入,而不是像德国一样用于反复循环的对民间。
另一个花费更少、但同样有效的是同样由经济合作总署主导的技术援助(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这个资助欧洲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参观访问美国的厂矿企业,以使他们能够将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制度应用于本国。同时,也有成百上千的美国技术人员在这一的帮助下,作为技术顾问前往欧洲。
欧洲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鹤
欧洲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欧洲经济基本情况
根据欧盟执委会的经济预测报告,由于活跃的世界经济和有利的内部条件,2006年欧盟27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0%,欧元区13国达到2.7%,是近6年来的最高经济增长率。2006年,欧盟超出预期的良好经济形势主要是由内部需求推动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高公司利润率、乐观的企业预期推动设备投资明显扩大,以及就业增加所带来的私人消费适度增长。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的对外部门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2006年第四季度欧盟国家的对外出口大增。
欧盟内部的经济调查表明,从2005年中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信心指标都处于上升趋势(只有建筑业在2006年秋天达到高峰后略降)。2006年上半年,欧盟经济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欧盟执委会的“动态要素模型”预测,欧元区2007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均在0.6%~0.7%。这说明欧洲经济已经形成基础广泛的稳定复苏态势。因此,欧盟执委会预测,欧盟经济在2007年将增长2.9%,欧元区将增长2.6%;2008年将分别为2.7%、2.5%。如果这些预测最终实现,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连续三年高于其潜在增长率,这也将是欧洲本世纪以来最好的经济形势。
此外,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2007年上半年度的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今年可能达到2.7%,这将使得欧元区自200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首次高于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也认为,欧元区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略快于美国。
欧盟经济增长对其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2006年已表现出来,欧盟增加了33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欧元区增加200万个),其失业率降至8%以下。欧盟执委员会预计,今明两年欧盟地区还将新增5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欧元区增加380万个),失业率将降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欧盟的失业率将在今明两年分别降至7.2%和6.7%,欧元区的失业率将分别降至7.3%和6.9%。
随着经济增长形势的改善,欧盟的通货膨胀和公共财政状况均将有所好转。由于受到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2006年初欧盟和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协调指数)均在2.2%以上,但下半年即降至2%以下;预计2007年欧盟和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处于低位,分别为2.2%和1.9%。与此同时,欧盟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2.4%降至2006年的1.7%(欧元区从2.5%降至1.6%);由于经济增长和税收弹性的影响,预计2007年欧盟的平均财政赤字可以降至1.2%(欧元区降至1%),但是仍然有5个国家(葡萄牙、捷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财政赤字可能超过3%的上限。由于财政状况的好转,2006年欧盟的平均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下降了1个多百分点,为61.7%,欧元区降至69%;今明两年欧盟和欧元区的平均公共债务仍将继续下降,2008年欧盟和欧元区将分别降至58.3%、65%。
在欧盟的各大国中,德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5%和2.4%,其失业率将分别降至7.3%和6.5%;法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4%和2.3%,其失业率在今年将继续保持8.9%的高位,明年有望降至8.5%;英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8%和2.5%,其失业率可望稳定在4.4%;意大利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将达1.9%和1.7%。
二、欧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关于欧洲经济增长,可以从周期因素和长期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在周期因素方面,欧洲经济周期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出口增长作为前期推动力促进经济复苏,随后刺激内部需求(先是投资后是消费)的增长,从而继续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欧洲这次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没有发生意外的经济冲击,因此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律。目前,欧盟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稳定,这主要得益于上升的内部需求和虽然略缓但仍属强劲的出口增长,即出口、投资和消费均处于强势或升势。从内部需求方面看,投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且由于上升的需求预期、高公司利润率、有利的金融条件、高产能利用率和对新技术的投资,使得设备投资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与此同时,私人消费在2007年已经形成稳定增长趋势,有可能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从2006年的1%提高到2008年的1.5%。其原因主要在于就业增长、工资增加和略降的通货膨胀率支持实际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失业率下降促使消费者信心增加。
从以往的经济周期来看,欧洲与美国的周期时差约为半年到一年,200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下滑肯定会对明年欧洲的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不过,2007年世界经济受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较小,尤其是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增长形势很好,而欧洲近年来由于增加了与亚洲的经济联系,因此有可能会部分抵消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
关于长期结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一是新经济因素。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美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强劲增长,欧洲发展则明显滞后。本世纪以来,欧洲在目标是建立知识经济的里斯本战略的带动下开始追赶进程,如北欧国家在电子、网络技术等方面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欧洲与美国在新经济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二是经济结构改革。欧洲的经济结构改革旨在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研发与创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创造有利的企业环境等。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消极的救济失业为积极的促进就业(如就业补贴、失业保险、培训与介绍新职业)。欧洲在世纪之交开始的经济结构改革虽然进展缓慢,但已逐渐产生积极影响,如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2006年增长了1%,而此前10年的年均增长不足0.7%。
三是德国经济恢复增长。德国经济基本上已经摆脱了两德统一的后遗症,其经济增长率从前10年的1%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2.7%,今明两年预计为2.5%和2.4%,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将低于3%。德国经济的内在变化包括:近年来工资增加缓慢(甚至在工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工时)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使得外部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市场改革使得失业率下降至7.5%;两德统一的负担减轻,如向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社会救济而非投资性)减少、基础结构投资基本完成、住房补贴减少、超过实际生产率的高工资差距缩小等。随着德国东部地区不再成为整个德国经济的拖后因素并向自主型增长转变,德国有望重新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动机。
四是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由于经济转型正处于加速追赶老成员国的发展期,而欧盟的一系列经济一体化政策也有助于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因此,预计2007年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虽然较2006年的5.9%小幅放缓,但其总体强劲的增长势头有可能保持若干年。
三、欧洲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欧洲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可能影响其持续增长的因素,如高石油价格的波动和欧元的继续升值,它们有可能使欧元区的出口增长下降而失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经济今年增长下滑较大以及全球金融失衡加剧的话,则必然对欧洲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欧盟目前的消费支出水平尚难以支撑自身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从这次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本身特征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此前的4次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平均增长率相比,目前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低了大约1.5个百分点,而这一差距主要是由私人消费增长率过低造成的。其原因是虽然随着经济增长就业有所增加,但是工资增加的幅度大大低于以往的经济周期,从而造成私人消费增长缓慢。如果今明两年这一状况不能得到改观的话,欧洲经济增长的后劲仍将不强。
从长期结构因素来看,欧洲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目前的潜在增长率低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盟旨在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体制改革在某些成员国进展迟缓;人口老龄化对稳健财政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等。因此,面对当前比较乐观的经济形势,欧盟执委会的经济执委阿尔穆尼亚慎重警告:“我们必须通过使公共财政根基稳健和推进改革进程来保持经济复苏的持续。这样可以在老龄化问题重击之前削减公共债务和提高潜在增长率。”
美联储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强化
我的建议:欧元区明年的经济形势可能不乐观!所以你最好看看明年一季度,欧元区的经济形势,再来百度问!
目前个人推测,明年上半年欧元肯定还会跌,你在上半年先换5千欧元,然后根据欧元区的经济形势,预估下半年的形势,如果不好,剩余5千就下半年换!如果欧元区有什么大政策,那就上半年换最稳妥!
当然目前来年,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越迟换对你越有利!除非中国经济突然在明年大幅下滑,那你就得重新改变兑换时间!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基本走向
美联储加息搅动全球金融市场。
美联储正处于1990年以来最为激进的货币紧缩进程中——今年以来,美联储已加息5次,累计加息幅度达300个基点。加息故事还未完待续:今年11月及12月,美联储还将迎来两次加息,合计加息幅度或将达到125个基点。
全球金融市场风云突变,逐步失序:股债汇市场阴云密布,跨境资金流动也在频繁挑战各国的市场定力和稳定性。重压之下,近期韩国、日本、英国等更是严阵以待,掀起一轮“入市干预潮”,开启汇率“保卫战”,并缓解本国金融市场资金流出压力。
哪些央行还将接力干预?全球金融市场还要看美联储“脸色”多久?
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
以美联储9月加息75个基点为风暴眼,近期多国央行争先恐后,开启新一轮加息潮。
美联储近日开启了其年内第5次加息,这也是其连续第3次加息75个基点,创下自1981年以来加息密集度的最高纪录。
紧随其加息进程,非美经济体正在积极参与“加息竞赛”:9月,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分别已单次加息75个基点,瑞典央行甚至加息100个基点,英国、澳新等发达经济体预计至少也会加息50BP。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超过90个国家央行执行了加息,仅在近两周,就有至少16家央行同时加息。世界银行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投资者预计,到2023年各国央行将把全球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到近4%,利率上调可能使全球核心通胀率(不包括能源)在2023年达到5%左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世界银行预计各国央行需要加息至6%。
最新一轮全球央行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国际债券市场脆弱性凸显。中金公司研报称,以美国为例,债券市场流动性已经接近2020年3月市场停转的水平,原本就容易出现市场震荡与价格超调,英国财政刺激则成为压垮国际债券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推升十年期美债利率一度突破4%。
外汇市场更是不能例外。年初至今,欧元对美元贬值近14%、英镑对美元贬值近18%、日元对美元贬值逾20%,当前,日元、欧元汇率已经回到20年前的水平,英镑则已跌至37年来的新低。
谁会是下一个入市干预的央行?
今年以来,市场已多次见证历史。
美元强压之下,近日,日本央行、英国央行、韩国央行等数十年来首度干预市场。
日本央行24年来首次入市买入日元,以支撑日元汇率。据日本共同社从市场相关公司的估算数据获悉,日本和央行22日实施的买入日元抛售美元的外汇干预规模可能达到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
英国央行日前发布声明称,出于金边债券(英国国债)市场功能失调对英国金融稳定的风险考虑,决定从9月28日起临时进行长期国债购买操作,购债操作将维持到10月14日。
韩国央行日前公布季度干预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里,韩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净抛售了154亿美元,以遏制韩元走软。这是韩国央行自2019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谁会是下一个入市干预的央行?本周,澳洲联储和新西兰联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它们是否会接力过去一周的干预风潮,率先转向并决定完全不加息?
“本周交易员需要时刻警惕,做好风险管理。”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ePerry表示,日本央行倒是非常有可能再度出手,如果日元继续贬值。澳洲联储和新西兰联储本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虽然不一定会进行干预,但有可能“转向”并放慢加息步伐。
年内或将继续加息125个基点
政策转向需考量三因素
年内已有五次加息过后,美联储年内还会怎么加息?
业内预计,美联储年内加息空间还有125个基点。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会后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在9月加息过后,到今年底还需加息125个基点;美联储官员的预期中位值为,至今年底利率达到4.5%;到明年,达到本轮加息周期的利率高峰4.6%。
这就意味着,年内另外两次议息会议,美联储有可能分别加息75个基点和50个基点。
不过,对于下次会议是否会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鲍威尔近期表示,目前也有不少委员预计年内只加息100个基点,下次会议仍有可能只加息50基点。
而就何时放缓加息,美联储官员则一直强调,在缓和政策立场之前,需要看到劳动力市场降温的迹象,以及环比通胀数据疲软。鲍威尔日前表示,其观点自杰克逊霍尔会议之后没有太多变化,即需要一段时间保持高利率水平,可能的政策转向条件或包括三方面考量:经济低于趋势增长水平一段时间;就业市场供需更加平衡;美联储有信心通胀可以回归到2%目标水平。
关于为何确定4.6%左右的政策利率终点,鲍威尔称,政策利率达到4.6%之后,加上新的通胀预测,实际利率水平(即政策利率-通胀预期)应该“足够高”(可能在1%左右)。鲍威尔同时强调,美联储认为当前所显示的加息路径是足够遏制通胀的。
全球市场风险正在积聚
美联储“孤注一掷”地选择激进加息,也令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紧缩的格局进一步强化。
对于全球央行同步加息的风险,鲍威尔称,美联储保持与他国央行的交流,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决策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了全球加息及经济下行的影响。不过,考虑到不同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和经济情况不同,美联储很难与他国央行“合作”。
对于美联储来说,这或是一场信誉保卫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在通胀形势“喜忧参半”、通胀演绎不确定的背景下,美联储坚定选择保卫信誉,势必确保通胀回落,哪怕牺牲“软着陆”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警示,短期来看,市场风险也正在积聚,尤其是市场波动加大之时,市场情绪也变得更加脆弱。“对市场而言,短期市场风险较大,因市场仍处于消化美联储新的政策思路的阶段,且美国经济衰退尚未兑现,美债和美股定价仍有调整空间。”钟正生称。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近日将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比作危机前的2007年夏季。萨默斯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风险升高的时期”“就像2007年8月人们变得焦虑一样,我认为现在应该是一个更加焦虑的时刻。”2007年夏天,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并最终在次年演变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Hooper表示,由于典型的市场触底迹象尚未显现(例如,VIX指数正在接近40关口水平的迹象,而目前尚未触及该水平),市场可能轻易再次下跌。
KristinaHooper还表示,随着迅速而大幅的几次加息,市场参与者正试图快速重新评估资产。在市场动荡时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定价,从而为那些具备足够长的投资时间及部署资金的投资者提供潜在机会。
列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次金融危机取的措施
2008年1月9日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星期三在纽约正式发布了《2008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房市泡沫破灭以及信贷危机加深、美元贬值以及全球贸易失衡等因素在2008年将继续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9%,2007年为3.7%,报告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4%,延续下降趋势。
报告指出,2008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将主要来源于美国经济。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房市下滑的趋势变得更加严重,伴随着次级抵押引发的信贷危机,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报告指出,美国房价在截止到2006年的十年间上升了近90%,因此有大幅下降的空间;而且,美国家庭的负债率近几年来快速上升,如果房价下跌达到15%的幅度,有可能影响消费者需求,使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将出现停滞。
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增长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减少这些经济体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需求,对世界经济将产生严重影响。
报告建议各国协调政策行动,改善国际贸易失衡的局面,稳定外汇市场。报告指出,汇率只是调整国际贸易失衡的手段之一,如果单纯依赖汇率调整,有可能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以及国际社会对于美元丧失信心,因此,更为安全和有效的做法是刺激中国、日本和主要石油输出国等贸易顺差国的需求,以抵消美国需求紧缩产生的效果。
金融海啸摧毁“华尔街神话” 世界经济面临历史转折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在这个最坏的年代,我们遭遇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猛烈的金融海啸,“华尔街神话”伴随着高盛和大摩的转型而灰飞烟灭,世界经济也随之陷入二战以来最深的衰退。随着金融风暴持续渗透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已走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大步推进,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七大央行联手降息的大胆救市举措,也促成了被视为“布雷顿森林第二”的G20金融峰会的成功举行,更让世人领略了主要国家动用数万亿美元刺激经济的决心,而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尤其令人称道。
雷曼兄弟的倒掉
2008年6月24日,晴,纽约曼哈顿。在第七大道745号大楼巨大的外墙电子屏上,“雷曼兄弟”的字幕不停地变换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反复滚动。
2008年11月19日,阴,有风,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745号大楼巨大的外墙电子屏依然吸引眼球,不过滚动播放着的字幕已被“巴克莱资本”所取代,基色也变成只有蓝白两种。
9月15日,随着次贷危机进入第二个“高危期”,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出人意料地宣告破产。雷曼在美国的核心业务和固定资产,被英国的巴克莱资本以区区15亿美元收购,这便有了上述戏剧性的一幕。而雷曼在美国以外的业务则被日本的野村收入麾下。
雷曼并非次贷危机引发的破产首例。今年3月,在次贷危机的第一个“高危期”,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陷入流动性危机而不得不委身摩根大通,美联储专门为该交易提供融资。7月份,金融市场形势再度恶化,随着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后,危机迅速升级。两个月后,为避免“两房”破产对美国和世界金融体系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美国宣布接管“两房”。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放任雷曼破产是布什和保尔森任内最大的败笔。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算了一笔账:如果当初出手救雷曼,成本应该不超过60亿美元,但保尔森当时不出手的决定,却使全世界最终营救金融体系的成本超过1.3万亿(现在看来这一成本还在不断增加)。“雷曼破产,使大家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一夜间崩溃,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陷于停顿,最后迫使不得不全面打救金融业。”
次贷危机的起源
和雷曼同期落难的还有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只不过后者以一个更体面的价格被卖出,接手的一方是美国银行。随后,美国前两大投行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
五大行中“硕果仅存”的高盛和大摩被迫转型,某种意义上也正式宣告了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投行神话的终结。这不仅体现在这些机构再不能不顾后果地从事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也直接导致了数十万华尔街精英丢掉饭碗。过去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年终大红包”,也可能就此成为历史。
自认为帮助美林躲过一劫的塞恩,日前无奈地宣布放弃期望中的1000万美元年终奖。大摩的麦晋桁也宣布今年不拿分红,就连被认为在本轮危机中受创最小的高盛,其CEO布兰克费恩及其他六位高管也已被告知今年将没有年终奖。业界估计,相比去年,今年美国银行业的年终奖金可能缩水50%-70%。在主张“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的上台后,华尔街要想重回高薪时代恐怕更难。
本月在接受彭博电视访时,在华尔街打拼了61年的前贝尔斯登CEO格林伯格感叹说,他“参与开发”的华尔街模式已经一去不返了。而这场悲剧的起源,居然是美国一群所谓的“次贷购房者”。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纪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而言,这类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住房市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纪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购房的大潮。不过,随着美国利率此后不断上升,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此后,危机持续发展,导致大批美、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最终在2008年9月升级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并波及世界其他地区。
实体经济深受冲击
金融危机也使世界经济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仅为3.7%和2.2%,为2002年以来最糟糕表现。世界银行等的预测更为悲观。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美、欧的主要金融机构遭到严重冲击,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信贷紧缩严重。危机不断地从金融业向其他行业、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致使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严重减速。
上周,世界银行宣布了一个月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二次下调,该行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放慢,而明年世界贸易也将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预计今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明年则进一步回落至0.9%。而该行此前的预期为1%。
联合国本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也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不会超过1%。IMF则预计,明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滑0.3%,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明显放慢至5.1%左右。
早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美国一些次贷机构就纷纷破产。随着危机愈演愈烈,投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因大量持有次贷支持证券而遭受巨额损失。据美国高盛公司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将高达1.4万亿美元,而截至今年11月份已经暴露出了8000亿美元。
由于美、欧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加上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前景缺乏信心,美、欧、日主要股市持续动荡,大幅下挫。自今年年初至12月初,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34%,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股市主要股指跌幅均超过35%,日本东京股市主要股指跌幅超过46%。股市大跌不仅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还对企业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
美国权威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局本月宣布,美国经济自去年12月开始陷入衰退。由此算来,美国经济处于衰退之中已有一年时间。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均在今年第二、三季度连续下滑,也都陷入了衰退。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下滑,发展中经济体也受到波及。
在摩根士丹利亚洲罗奇看来,当今世界已进入“后泡沫时代”,整个2009年世界都将维持衰退,至少要到2010年才可能有缓慢的复苏。“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陶醉于跨境联系带来的繁荣。但是,随着繁荣走向极端并孵化出致命的资产泡沫的全球化,结果必将是泡沫破灭所带来的后遗症。”
美国经济有望率先反弹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仍将异常艰难甚至持续恶化。不过,随着更多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开始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有望在明年下半年或是年底前后迎来复苏,其中,美国经济有望率先出现反弹。
经济明年底企稳已成共识
巴克莱资本联合首席经济学家马基认为,当前已经或正在进入全球性的衰退。他表示,美国的经济萎缩会持续几个季度,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会大幅萎缩。到明年第二季度,经济可能出现温和增长。到下半年,增长可能会更为明显。
具体来说,巴克莱资本预计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会萎缩2.5%,明年第一季度预计负增长1.5%,第二季度预计实现1%的增长,而明年下半年则可能增长3%。
马基表示,如果美国经济明年下半年出现复苏,将对其他经济体带来很大的帮助,因为对美国的出口会增加。
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怀斯认为,这一次全球更像是在经历一次同步衰退,这在以往不大看到。不过怀斯也表示,总体而言,他认为到明年年底,经济情况会开始好转。
怀斯表示,以往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国家先陷入衰退,其他国家受到牵连出现经济下滑。而这一次,尽管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但欧洲经济却比美国提前感受到了冲击。美国已经陷入衰退,日本的经济滑坡则基本与美国同步,而欧洲的衰退可能比美国更为温和,但可能持续更久。
曾在美联储任经济学家的摩根大通美国经济学家费罗利表示,他们的最乐观的预期是,到明年下半年,美国经济会出现温和复苏。其他国家可能也是差不多的情形。摩根大通预计,美国经济明年下半年增长2.5%,上半年可能负增长1%,而今年第四季度可能负增长4%。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表示,全球经济低迷的状况很可能持续到2009年年底,届时可能见底。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引发本轮危机的因素可能在那个时候出现转机。比如在美国,楼市有望在明年中期见底;而去杠杆化的过程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也有可能在2009年年底停止。此外,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也有望逐渐恢复,加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都有望帮助经济在明年晚些时候复苏。
美国经济可能率先反弹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表示,到明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反而可以比西欧、拉美甚至亚洲国家的经济更快地复苏。反倒是那些不太发达的国家,受这次打击之后,复苏的时间可能更长,难度可能更大。
陈志武表示,很多人认为美国经济在经过这次危机后可能要彻底垮掉,但他觉得这种结论有些太夸张,也有些太早了。他表示,美国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复苏的能力,过两年回过头来看会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这次金融危机是源于美国,然后影响到全球各国的经济。所以,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的理解,这就意味着美国经济比其他国家受挫的程度会更严重,受拖累的时间也会更长。不过陈志武也指出,从现在来看,美国经济过去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其金融市场,尽管这次出现了危机,但整个金融体系的架构还在。所以,到明年某个时候,一旦当大家看到金融和经济危机已经到底了,接下来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会超出人们的想像。
标准普尔的怀斯表示,美国已经陷入衰退,并可能持续到明年年中。美国这次的衰退的程度并未严重超出以往,只是持续的时间比一般情况要长一些。其他工业化国家中,日本的情况与美国会很类似。欧洲的衰退则可能更为温和,但会持续更久,可能到明年年底。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总统的号召力。陈志武认为,的上任可能会让整个美国社会对自己的未来的信心得到极大提振。也许可以做到像罗斯福那样。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任以后,把美国社会的信心和凝聚力一下子呼唤出来,让美国大大小小的家庭和企业都愿意和新总统一起接受新的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尽快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
陈志武表示,明年1月20日上任后,可能在很多方面模仿一些罗斯福的做法,会在金融、证券市场制度架构方面作出改革,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也会出台很多举措来刺激消费,同时也能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支持,这对美国经济在明年下半年出现复苏会有很大帮助。
股市:震荡仍可能持续数月
多位国际权威经济学家表示,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不过,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接下来几个月仍可能持续震荡。
金融危机或已见底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危机的最坏时期应该算是已经过去。但他们也提醒说,在局势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当前还不宜过分乐观。
曾在美联储任职多年的摩根大通经济学家费罗利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各国纷纷取重大措施稳定市场和刺激经济的作用下,再出现像雷曼兄弟这样的大型机构倒闭的风险已大大下降。从这个角度说,金融危机的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
巴克莱资本联合首席经济学家马基则表示,他个人不大愿意下类似于我们已经渡过最坏时期的判断。“美联储和财政部推出的一系列举措,的确似乎已经在市场上产生了一些积极效果,我们预计这种正面效应会继续下去。”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表示,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到底,当然这个底肯定不是V型,而是U型底。但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刚刚开始。
马基表示,在现阶段还存在危机继续恶化的风险,所以他认为现在还没到过于自信和乐观的时候,大家还必须对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多负面发展保持警惕。
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怀斯表示,对金融市场来说,最坏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冲击才刚刚开始。他表示,有迹象显示信贷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总的来说,他认为信贷市场已过了最黑暗的时期,但要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我看来,在彻底恢复正常,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怀斯说。他以19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状况为例表示,尽管当时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危机,但受此影响,银行体系在几年后才恢复正常。
股市未来数月震荡为主
对于金融市场未来的走势,费罗利认为,股市接下来会继续消化经济方面的负面消息,经济的疲软会抑制股市的任何上涨。市场仍会持续波动。就美股而言,股市可能还会创出新低。“尽管我们已经很接近底部,但仍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标准普尔的怀斯表示,股市可能已经接近底部。股市通常会先于经济3-6个月企稳,如果说经济能在明年中期复苏的话,那么股市有望在今年年底左右企稳。
陈志武则预计,未来六个月中,道指可能在7000点到11000点之间震荡,然后随着投资人对美国经济的前景改观,股市可能出现回升。陈志武表示,从投资价值上来看,美国和欧洲等发达股市在现在和未来几个月中存在显著的长期投资机会,甚至包括金融业。尽管今天金融股跌得很惨,但长远来看,金融业前景依然看好,长期的投资价值依然非常高。
对A股市场,陈志武表示,“未来几个月还会有很多阴云,因为中国的企业盈利和经济指标在未来六个月或是九个月只会越来越坏,而不是越来越好。”但是也许从明年上半年以后,中国股市可能出现新一轮上涨。当然,“大小非”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他认为,A股未来六个月探新低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上涨的空间会比较有限,大概会在2000点上下波动一段时间。
巴克莱资本的马基表示,过去一段时间股市受到了企业盈利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预期的影响,也出现了大幅下跌。但通常情况下,股市会先于经济企稳。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出现明显复苏之前,股市已经开始企稳一段时间。
美元强势有些过头
对于前一段时间风头正劲的美元,专家表示,美元走强凸显了全球投资人仍对美国经济实力抱有信心,但当前的上涨可能有些过头了。
摩根大通的费罗利认为,美元近期走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这是对前期美元疲软的报复性反弹。因为在今年夏天,市场对美元过分看空;另一方面,此前大家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很盛,但没想到后来欧洲和其他经济体也纷纷陷入相对,因此,美元相比之下反倒成为抢手货。短期内,他认为美元可能在今后几个月出现调整。
标普的怀斯表示,美元只是从此前两年的过度弱势中反弹,但当前有些太强。过去几年,美元对欧元等货币的走势更多体现了利率的相对走势。在2006年时,欧洲的利率要低于美国,资金于是流向美国,推动美元上涨、欧元下跌;但随着美国利率下调和欧洲加息,欧元对美元开始持续上涨。
但在过去几个月中,随着欧洲陷入衰退,欧元遭到抛售。当然,美元的走强还受到日元套利交易的影响。由于大量套利交易在风险上升时选择平仓,欧元遭到打压,日元相对走强,美元也受到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并不认为美元汇价太大偏离长期均衡水平,但我预计,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形势恢复稳定,避险意愿下降,欧元对美元可能回到1.40附近。”怀斯说。
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欧洲银行业首当其冲,已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欧洲各国虽纷纷取措施积极应对,但效果不佳,欧盟处理危机能力受到质疑。欧洲金融形势的恶化也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欧盟一体化进程等产生重大影响。
一、欧洲银行业初显危机
传统上,欧洲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统计,欧元区10家最大银行杠杆率平均为33倍),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以及相关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洲银行也遭受巨大损失。据Bloomberg统计,截至今年8月末,欧洲银行共提取次贷相关减计和损失2273亿美元,约占全球金融机构减计总额的一半,且损失主要集中在UBS、RBS等大型银行。祸不单行,英国、西班牙、爱尔兰、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在经历十年房地产繁荣后,房价也开始出现下跌,导致相关国家金融机构盈利下降、坏账上升。为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特别是为降低杠杆率(deleveraging),上述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大规模融资。但由于国际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冻结,欧洲银行业融资成本高昂或者不可行,最终被迫低价出售自有资产进行融资,出现了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机制。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最大的30家金融机构在未来15个月内将有1万亿余美元的债务到期,面临严重的再融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偿付能力、流动性状况丧失信心,特别是当为维护稳定向金融机构注资时,现有股东权益将严重受损,为此,大量抛售金融机构股票,并带动欧洲各国股市大幅下跌。
二、欧州各国单独应对效果不佳
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欧洲各国纷纷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向本国问题金融机构注资,比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联合向Dexia银行注资64亿欧元;英国对Northern Rock实施国有化,暂时缓解了上述银行危机。二是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冰岛等国家纷纷宣布对本国所有个人银行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存款人信心。10月7日,欧盟27国财长例会,决定在至少一年时间内,将欧盟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三是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英国等各国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联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但是,正如本人在“分析: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欧洲能做什么”(10月2日)中指出的,由于欧盟货币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特点,欧盟层面上无法取统一行动,也难以应对波及整个欧盟区的金融危机。
一是欧洲央行首要职责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不承担最终人角色。因此,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欧洲央行除向整个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难以解决单一银行出现的偿付问题。
二是欧元区各国央行不是发钞行,只能由取财政性救助措施。各国救助行动虽避免了本国危机进一步恶化,但客观上却造成以邻为壑,其他国家被迫效仿,否则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特别是一国必须对本国纳税人负责,难以对境外银行进行救助,这就导致大国取行动后,往往会对一些小国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冰岛在无法得到欧盟各国援助的情况下,国家面临破产,只好向俄罗斯借款54亿美元应对危机。
三是从技术上看,欧洲一些大型银行集团因跨国经营,难以被一国救助。这些大型银行通常在欧洲各国设有一家独立法人的子银行,有独立资产负债表,同时,集团对各个子银行业务和资金进行高度统一管理。一旦银行被相关国家分割接管,业务将无法继续开展,各国只能暂时接管后再进行出售,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找到买家。如富通集团(Fortis)出现危机后,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分头对富通集团在本国内的子银行实施部分国有化,但由于上述技术问题,最终改变了救助模式,比利时、卢森堡向法国巴黎巴银行出售了上述股权,转为持有巴黎巴银行股份。此外,一旦银行倒闭后,不同国家间如何分担损失问题也将变得十分敏感,难以达成解决方案。
10月4日,在法、德、英、意四国首脑巴黎峰会上,德国和英国拒绝了法国提出为欧洲银行组建一个共同救助基金的建议(类似美国金融救助)。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称,各国共同承诺确保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危机应对措施将由各国自行决定。但是,如果欧盟不出台协调一致措施,以提高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协调性,而由各国各自为政,单方面行动,则事倍功半。
在此次危机中,由于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目前尚未受到严重影响。
三、相关影响分析
(一)敲响欧洲经济衰退的警钟。全球金融动荡已显著改变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迅速恶化,失业率已增至7.5%,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经历季度甚至年度的经济零增长。在全球去杠杆化过程中,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暗淡。目前,IMF已将欧元区经济增长今年预测值由1.7%降至1.4%,明年由1.2%降至0.9%。
(二)延缓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为确保欧盟各国企业间公平竞争,维护区域内预算纪律,欧盟制定了一系列共同规则。比如,成员国向私营企业提供救助时,需遵守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援助(state aid)和竞争政策,避免出现企业间不公平竞争或导致垄断;成员国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和60%等。在此次危机中,各国纷纷放宽或暂停实施这些共同规定,甚至要求欧盟给予各国更多自由。这种做法将威胁到欧盟单一共同市场存在的基础,欧盟将支离破碎,甚至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
(三)可能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后,俄罗斯虽因能源价格下跌、本国银行遭受次贷损失以及资本外逃影响(与格鲁吉亚发生冲突后),股市暴跌,经济增长放缓。但是,俄罗斯拥有全球第三高外汇储备额(5630亿美元),在美欧经济实力受损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其在欧洲甚至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在欧盟各国拒绝冰岛请求后,俄罗斯向冰岛提供54亿美元,表明了俄罗斯希望借此机会证明本国经济实力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少政治经济分析师认为,冰岛系北约成员国,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现阶段陷入低谷,冰岛求助俄方一事的地缘政治涵义“显而易见”。